在土耳其的重要景點:聖索非亞大教堂。有將近1500年的歷史,座落位置跟藍色清真寺相望。
聖索菲亞大教堂由532年落成直到1453年期間都是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鄂圖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
因此在大教堂內同時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壁畫跟伊斯蘭教的經文。清真寺內的大圓牌,也用來遮著基督教雕刻與裝飾。
當天到手的門票,進到聖索非亞大教堂內不需要脫鞋子。
語音導覽機租借處,總共有12種語言,日文、韓文都有,2019年去還沒有中文。
在古蹟內發現充滿現代感的冷氣室外機。
聖索非亞大教堂,2020年在土耳其總統艾爾段的政治運作下,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宣布撤銷1934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部長會議的聖索菲亞改為博物館的政令。7月1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盟、美國、俄羅斯都反對的情況下,埃爾多安總統正式宣佈聖索菲亞恢復為清真寺,並於7月24日在聖索菲亞大教堂舉辦第一場大型伊斯蘭教首次祈禱。現在聖索非亞大教堂為土耳其清真寺。
2019年參觀時,為土耳其博物館,成為博物館之後的聖索菲亞教堂被改名為阿亞索菲亞博物館,實際上該博物館的展品主要就是建築物自身以及其中的鑲嵌畫藝術品。
帝國之門 Imperial Gate,從門口即可窺見裡面裝飾之精美。
西南大門上的鑲嵌畫,聖母坐在沒有椅背的寶座上,兒童時代的耶穌坐在膝上,左手拿著卷軸給予祝福。站在聖母左方的是君士坦丁一世,他把城市的模型送給聖母,身邊的文字提到:「聖人及偉大的皇帝君士坦丁」。查士丁尼一世則站在右方,把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模型呈給聖母。聖母兩側的圓雕刻有「MP」和「ΘY」,那是「Mētēr」及「Theou」的縮寫,意指「上帝的母親」。
一樓迴廊。
大教堂的圓頂、圓牌上的書法、圓牌為伊斯蘭統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多塊直徑7.5公尺的金字圓牌,這些圓牌上分別刻寫著真主、默罕默德、四位哈里發以及默罕默德兩個孫子的名字。
聖索非亞大教堂的圓頂,圓頂的頂部書寫著一圈阿拉伯書法,整個圓頂共由40個肋組成。
圓頂底部每兩個肋之間都有一扇窗戶,擺設這40個窗戶的方式同樣引人注目,這些彩色玻璃窗戶所將光線引入大廳各處造成神秘光線的效果,使圓頂看起來懸浮在正廳之上,原本就足夠雄偉 的圓頂因此顯得更加有趣。這大概是由於圓頂的形狀像扇貝殼或傘的內部,傘骨由傘的頂端延伸至底部。這些「傘骨」使圓頂的重量在各個窗戶之間流向穹隅,最終抵達根部。這些獨特的設計使聖索菲亞大教堂成為近古時代最先進的紀念建築物。2019年2月造訪時還架設鷹架維護。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石柱,鑲有金屬環。
穆拉德三世從佩加蒙帶來的大甕。公元前 2 世紀用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
有一群人正在排隊,不知道在看什麼好物。身為台灣人,看到有人在排隊,就像去湊一下熱鬧。
神奇廊柱「冒汗柱 Weeping column」,相傳會聚集水氣還能治病,查士丁尼一世因頭痛靠在柱子上休息,結果就痊癒了。後來演變成大拇指伸進凹槽內、四根手指頭轉360度就會帶來好運,如果有摸到水氣願望就會實現,被遊客摸得金金亮亮。入境隨俗,為了身體健康,也排隊將手指放進去轉一圈,希望有好運與健康同時都有。
靠近唱經樓旁找到了世界的肚臍「加冕地 Omphalion」,由不同顏色的圓形磚塊組成,為是君王加冕的位置,在照片下半部。
加冕地一旁階梯的高台為講道台 敏拜爾 Minbar。
在大教堂最東邊即為米哈拉布(Mihrab)所在的凹室,陽光透過土耳其風格的彩窗射入這片半圓形區域。其前面的底部貼著大理石薄片,上半部有一圈墨綠底色的土耳其瓷磚,瓷磚上用金色阿拉伯書法寫著古蘭經抄下的語句。
聖索菲亞的聖龕上方有著聖母抱子像鑲嵌畫,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六世紀。
這幅畫被認為是九世紀時的復原之作,也是教堂中歷史最悠久的畫作。
大教堂內穆罕默德一世博物館,未開放。
到教堂上層四方迴廊,可以更近距離看到圓頂壁畫。拜占庭風格。
圓頂、圓牌。
換角度拍攝。
大理石門,為在上層迴廊。據說兩面各有代表意義,一面為天堂、一面為地獄。
從窗外望去。
三聖像馬賽克鑲嵌畫,非常具有歷史價值。
據說在是因為要改為清真寺將部分毀去,象徵結束57年羅馬天主教的短暫統治回歸正教信仰。三聖像鑲嵌畫因人物面目柔和神情和善及其格調而被認為教堂內最精美的一幅。
在大教堂內有許多被毀壞的壁畫。
此為鑲嵌畫圓圖樣。
還可以看到博斯普魯斯海峽。
洗禮池。
大金屬鐘,聖索菲亞大教堂還是東正教教堂時的遺跡。鈴鐺上有東正教細節。
在大教堂內參觀大概一個半小時後,就要出發去用餐。在洗禮儀式所用的噴泉處集合。
這是個很適合待上2-3個小時慢慢參觀的景點,跟團只能看重點區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