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卡比皇宮,位在伊斯坦堡,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1465-1853年) 蘇丹的居住地,地處要衝,位在目前歐洲大陸土地上,且在黑海出海口-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跟金角灣三角交界,軍事戰略位置重要。托比卡皇宮同時是昔日舉行國家儀式及皇室娛樂的場所,現今則是當地主要的觀光勝地。托普卡匹皇宮翻譯過來成為「大炮之門」,昔日碉堡內曾放置大砲,故以此命名。
主照是崇敬門,第二庭院的入口。
由於是跟團旅行,一早是從飯店搭遊覽車前往,途中經過藍色清真寺,也是當天會去參觀的另一個地方。
同時也經過聖索非亞大教堂,不過聖索非亞大教堂跟藍色清真寺建築為對望的位置,同時都在老城區內。
從老城區可以走路一次逛完藍色清真寺、聖索非亞大教堂跟托比卡皇宮,果然是精華地帶。經過艾哈邁德三世噴泉,建於1728年,外牆上有精美的馬賽克磁磚跟經文。位在托比卡皇宮正門外。
第一庭院
托比卡皇宮大門-帝王之門。只有蘇丹可以走,並通往聖索非亞大教堂。帝王之門只有蘇丹才可以走,所以也被稱為蘇丹之門。
第一庭院是托卡比皇宮的外圍周邊與其花園,是眾多庭院當中最大的一個,包含帝王之門。
照片右邊為聖伊蓮娜教堂/神聖和平教堂(Hagia Irene),現為博物館。
Darpane-i Amire,也是座古蹟。
到手的門票。
第二庭院
第二庭院入口。以拜占庭建築風格建造、兩座八角形的顯目尖塔,壯觀的外型設計常常是伊斯坦堡明信片主要取景的地點。由於是跟團,沒辦法好好逛只能蜻蜓點水走馬看花。
第二庭院主要用途是蘇丹進行審判與會見賓客的地方,醫院、御膳房、近衛兵駐紮地也都圍繞在第二庭院。
崇敬門頂部的雕刻。
The place for the sacred standart.
御膳房
有煙囪的御膳房。
正義之塔。托卡比皇宮內最高的建築物,除了是皇宮內地標、蘇丹觀景休憩場所,更直接代表的意義就是象徵蘇丹堅持持行正義行為的決心。
當時進去看的時候發現沒什麼展品,故沒拍照。
正義之塔前的噴泉
正義之塔下的噴泉。
第三庭院
進入中世紀蘇丹的生活樣貌。在這個庭院中可遠眺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景觀。
下圖為區隔內外朝的吉兆之門,也區隔了宮中的私人居所。門後的第三庭院在當時可以算是禁區,未經蘇丹允許不得進入。
通過吉兆之門後,來到覲見廳後會到內廷圖書館(穆罕默德三世圖書館Library of Sultan Ahmed III)。內廷圖書館是十八世紀鄂圖曼建築的佳作,建築表面以大理石構成。圖書館有四條長度相當的通道,構成十字,中間是一個圓拱形的廳堂,有三個矩形的隔間。十字通道的其中一條路連接大門,可透過兩邊的樓梯到達大門。
Mecidiye Kiosk,建於1840年,是托比卡皇宮內最後一個建造的附屬建築。
來到第三庭院,一定會對博斯普魯斯海峽景色感到驚艷。
海峽對岸即為亞洲大陸。
航道上其實船隻通過不少,拍照拍了不少張。
當天天氣好,拍起來就美,隔天就要回台灣,盡情拍。
征服者亭樓(內寶庫)
托卡比皇宮內歷史最古老的建築,目前擺放了許多關於皇宮的歷史介紹資料。亭樓前的廣場也是走累的遊客聚集休息的最主要地點。
這邊也有人稱作大理石廣場。
第四庭院
葉里溫亭樓
葉里溫亭樓主要用途為穆斯林的宗教靜修,也因此周邊環境非常的清幽。
巴格達亭樓。
巴格達亭樓是為了紀念穆拉德四世的巴格達戰役而建。與葉里溫亭樓相當相似,玄關處有三道門,外表以大理石、斑岩、蛇紋石構成。鑲嵌大理石的柱廊具開羅馬穆魯克風格,其內部是鄂圖曼廳堂的模範,具有入牆式的架子及櫃子,以十六世紀的綠、黃、紅磚塊裝飾。牆身的藍白色磚塊複制自割禮廳的磚塊。櫃子及窗格以珍珠母及龜殼裝飾。巴格達亭樓是傳統宮廷建築的一個例子。
同樣可以遠眺博斯普魯斯海峽。
開齋亭,其鍍金屋頂有角、呈盔狀,是首個結合中國及印度特色的鄂圖曼建築。據聞,蘇丹會習慣性地在齋戒月賴買丹月的日落後在亭下開齋。
可遠眺金角灣。
時間不夠,沒辦法去後宮參觀。
參觀後的感想是皇宮範圍很大,很難維護,目前看起來狀況良好。若門票錢能用在維護古蹟上,也算是值得。
庭院出入管理很嚴格,跟各國皇宮的配置有點像啊。